近年来,玉米生产上多穗(无效穗)现象频繁发生,不同年份、不同地区、不同品种发生面积不同,同一地区,不同品种发生程度也不相同,同一品种,不同密度发生程度也不同。多穗现象给玉米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。
一、表现形式:
一般表现为"手指"穗和多穗。在植株中部的同一茎节(叶)处同时长出多个小穗,形似手指状,基本不结籽,称为"手指"穗; 单株多穗是玉米品种的一个特性,单株有效穗数为1.6-2.0的品种,叫双穗品种;单株有效穗数为2.01以上的品种,包括单秆多穗和多秆多穗,叫多穗品种。但若连续在不同的茎节处抽出太多的果穗就属异常。
二、形成原因:
1.玉米本身的特性即遗传因素:从玉米的生育规律看,雌穗又称果子穗,为肉穗花序,玉米除茎杆上部5个节外,下部每个节的叶腋处都有腋芽,即雌穗原基,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具备,都有形成果穗的可能,但一般只有上部第6、7、8节的腋芽能发育成果穗。
2.干旱:玉米原产热带,属短光照作物,在异常气候条件下,雌雄穗分化阶段,拔节前严重干旱,正处于雌穗分化阶段,造成果穗主轴停止发育从而使果穗柄(短缩的茎杆)上的潜伏芽萌动发育形成了"手指"穗。当"手指"穗抽丝时雄穗则到了散粉末期,此时基本无花粉供应从而结实很差。
3.低温、寡照:主要发生在早春和保护地种植的玉米。低温过低,阴雨连绵,光照不足,导致有机营养不足,雌穗花丝吐丝不畅或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,影响授粉、受精,导致第一果穗不能正常成穗,因此,多余营养供给下一个果穗发育,若第二个果穗仍然不能正常授粉,营养又供给再下一个果穗发育,即使后期果穗正常发育,田间已无花粉可授。因此,都不能结实而形成了多穗现象。
5.病虫危害。玉米螟、蚜虫及玉米等危害,也会影响玉米果穗的正常形成,造成多穗现象。
6.有些品种本身就有多穗特征,如一些鲜食玉米品种,在生产当中使用这些品种时,为避免受到损失,应在吐丝期,及早去除无效穗。不同品种适应区域不同,要求的栽培条件也不同。因此,要因地制宜,根据品种特征特性,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和管理措施,以防止多穗和空杆现象的发生。
三、防治措施:
1.因地制宜,选用适宜的品种种植。严格依据气候区划科学地确定播种期,适期早播,使各生育阶段温度指标得到满足。
2.早春和保护地种植:加盖地膜,采用垄作,增加光照即通透性,选用透光性好的材料
3.合理密植:
3.合理施肥和灌水:
4.积极组织人员把多余的果穗掰掉,只保留1—2个果穗为宜。